馬可波羅時代音樂 2008
目錄  
  / 首頁
個人 
 工作
琴譜 古琴 
 物件
古琴與
書畫
琴歌
與詩歌
聽絲弦
古琴
學彈絲
弦古琴
分析 古琴  
  歷史
琴道
雜說
更多 
 資訊
本人 
 介紹
聯係我 /
搜索網站
2008節目   2009節目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題目(英文)   本人表演         更多照片 English
馬可•波羅時代音樂 1
來自十三至十五世紀資料的中國與義大利器樂
Music from the Time of Marco Polo
Chinese and Italian instrumental music from 13th-15th century sources
演奏者﹕唐世璋FA Schola2008年5月在北京和杭州 2 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聖保祿小教堂 3      

根據他的《遊記》,馬可•波羅(1254-1324)在1276年蒙古軍代忽必列汗佔領杭州後遊至該地。馬可波羅時代音樂將當時於杭州演奏的音樂和當時馬可波羅在14世紀初的義大利所會聽到的音樂並列演出。唐世璋於中國絲弦古琴上彈奏前者,而FA Schola於早期歐洲樂器上演奏後者。雖然並無當時音樂實際接觸的證據,此節目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而包含這類音樂交流的幻想。這樣,FA Schola與古琴結合而演奏《飛鳴吟》,至於在La Manfredina裏,古琴與FA Schola相結合而西方長笛則被中國塤代替。至於這如何能在幾世紀前發生,則在於聽衆的想象力。

這場音樂會的獨特性在于,通過復古風格的演奏,它向我們提供了700多年前來自兩種非常不同的文化的美麗的音樂之旅。當我們聆聽些兩種不同的音樂時,我們會發現它們各自的音樂語言顯示出一些非常有趣的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超出了我們的預想和我們在現代世界中似乎發現的東西,且這種音樂聽起來出人意外的新穎。

在馬可波羅描述他的中國之旅時,歐洲人剛剛開始將他們的器樂曲記成樂譜。但其音樂風格很快便成型而後擴展。同時,中國古琴音樂的傳統則是既更加成熟也更加保守。古琴爲已有幾百年詳細記譜傳統的唯一的非西方樂器,它的記譜傳統比西方音樂的要早得多,一份現存的來自7世紀的古琴譜已經顯示出一種很高的音樂水平。

連接這兩個古代音樂世界的關鍵在于調式和單音的演奏風格。調式的觀念(允許旋律超越標準的大小調音階)形成了一種音樂類型。它在今天的西方古典音樂中幾乎已不復存在,但仍可以在很多口頭和流行的傳統中找到。而早期西方和中國的合奏演奏方式也是一種單音音樂,其中所有的樂器演奏同樣的旋律。他們對于重建歐洲中世紀的單音合奏傳統已經做了很多工作。這種傳統在當時的中國也流行,而現在早期古琴獨奏曲目的重建爲重建中國早期合奏傳統的一重要步驟。

 

演奏者與樂器

唐世璋(John Thompson),古琴

唐世璋是古風演奏的著名古琴家。在完成西方音樂學學士和亞洲文化學研究碩士課程後,他進而深造民族音樂學。他1974年於臺灣從孫毓芹開始學習現代古琴傳統。自1976年,他著重早期曲目,親自打譜15-16世紀發表的琴譜集中150多琴曲。1992 年,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邀請他作爲焦點人物參加北京的《神奇秘譜》(公元1425,現存最早琴譜)學術交流會。在作爲香港亞洲藝術節藝術顧問的同時,他在亞洲各處演出,並推出七張古琴音樂專輯和四本樂譜。自2001年定居紐約市以來他從未間斷古琴演奏,研究和教學。他的網站www.silkqin.com是收羅相關于古琴信息最廣的英語網站。

古琴

琴,或古琴,在其歷史上一直爲中國文人最珍視的樂器。文人將古琴歸爲「四藝」之一,作爲藝術品收藏,頌其美妙音樂,且以其爲中心而創立了一門複雜的學問。再無其他樂器如此詳盡地被描寫和描繪,或如此頻繁地出現在圖畫中或詩歌裏。另外,古琴譜追溯到至少現存七世紀的《幽蘭》手稿。這樣,古琴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的詳細書面器樂傳統,其許多早期琴曲可以古風式演奏(需絲弦),且其促進了中國樂理和音樂演奏之間關係的研究。

 
FA Schola (Festivitas Artium Schola)

FA Schola中心於2000年一月,作爲Festivitas Artium(該音樂會社自1996年一直籌辦塔爾圖早期音樂節)與塔爾圖大學(愛沙尼亞的國家大學)合作計劃,由拉豪•朗才坡(Raho Langsepp)率先成立。FA Schola爲塔爾圖早期音樂研究的自然發展,促進發揚早期西方和非西方音樂 。作爲研究中心,FA Schola的研究對照與發揚早期西方與亞洲中世紀文化在音樂中的表達。該中心成立了一含大量視頻和音頻檔案的圖書館。其亦密切地與聲譽最高的早期音樂研究中心,巴塞爾聲樂學院(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瑞士),相合作。

作爲拉丁文內的希臘外來詞,「schola」的原意爲「在理智性談話上花費時間」。此詞義後與現代熟悉的「教學」和「博學」的詞義相合併。Festivitas Artium Schola 領會古今兩種詞義,而開展固定的研究和教學計劃。該中心的協會成員積極地講授多類樂器。該中心亦爲個人作品組織許多音樂會,有時按需要雇用額外表演者。

馬可•波羅時代音樂爲與唐世璋(古琴,美國)的合作節目,利用了此音樂中心最近的一些音樂會和研究主題。除了中世紀手稿,即倫敦大英博物館的附加29987號樂譜(1400)和「羅西抄本」(1370),這些包括「瑞納抄本」(14-15世紀,巴黎,國家圖書館,Nouv. Acq. Fr. 6771)和 Cantigas de Santa Maria(13世紀西班牙).

FA Schola 中心的早期音樂合奏團由塔爾圖大學贊助,主要著重歐洲中世紀音樂。此馬可波羅節目由以下三位成員組成。現有一些來自此三人組《中世紀長笛聲音》(The Sound of Medieval Flute)光盤的一些試聽鏈接。光盤網頁亦含這些和其他試聽鏈接(亦有愛沙尼文版)。

拉豪•朗才坡(Raho Langsepp),橫笛、塤

自1996 年來,拉豪•朗才坡一直擔任塔爾圖早期音樂節的主辦人。他學習亞洲及中世紀歐洲音樂的竹笛歷史多年,而此研究引出各類他作爲音樂家可實踐的新發現。他從塔爾圖大學的 Viljandi Cultural Academy 獲得文憑時的論文題目亦爲橫笛的歷史與用法。他演奏過多類笛子,而自2001年,他的竹笛老師爲斯里蘭卡音樂家 V. Hemapala Perera。近年來他參加了多個由 Wilbert Hazelet(巴洛克笛,荷蘭)、Ranjith Fernando(竹笛,斯里蘭卡)、Dan Laurin(豎笛,瑞典)與許多其他名家授教的高級課程。除了參加音樂演出及教學外,拉豪•朗才坡還擔任 Festivitas Artium 音樂會社和 FA Schola 早期與亞洲音樂中心(FA Schola Centre for Early and Asian Music)的執行人。自2000年以來他擔任早期音樂組織中央歐洲音樂節(CEFEMA) 的總裁。

橫笛

至少自11世紀的西方詩歌和藝術中便已出現橫笛。此聲音較大、有較大音孔的樂器與北印度古典音樂中的笛子幾乎完全相同。該印度笛的手法亦可用於演奏類似的中世紀樂器。

中世紀歐洲使用的橫笛類型與其聲音只能通過圖像藝術、相關中世紀器樂的文學與詩歌作品、使用類似樂器的民樂傳統和——不可掩藏的——個人想象力來猜想。無疑地,中世紀橫笛在構造上相似於最早期的笛子,相關後者的記錄來自該樂器從古至今一直受歡迎的亞洲。現討論的笛子大約爲圓筒形,除吹孔外有六或七個音孔。至於用來制笛的材料,橫笛很可能大多爲木或骨所制,但是現存的藝術片段也明顯指向竹子。聲音壯麗的橫笛亦可能用黏土所制。2006-7年,拉豪•朗才坡與陶瓷家 Anneli Lupp 合作製作了兩根各爲G和C的黏土橫笛。在考慮其他在歐洲制笛可能使用的材料時,拉豪•朗才坡製作了樺樹皮覆蓋的黏土模型;可在此節目聽到。另外,節目含拉豪•朗才坡於 2007 年製作的一根低音C橫笛。

塤爲一種球形的黏土笛子——因此它也被形容爲容器笛或球狀笛,或被稱爲陶笛,一種相似的西方樂器。它是現知最早的樂器之一——最早的塤發現於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中國考古遺址。塤亦出現於古典文學中,例如《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就是塤)。因此塤常被看爲中國漢族的一類民族樂器。但是,雖然可能各類禮樂團都演奏塤,中國書面資料很少提到它,直至近代考古發現使其重新受歡迎。當今塤常被演奏,且出現在電影和流行音樂內。塤的音色十分特殊且有趣,其哀愁、深沈且易變的聲音亦可獨特地模仿人聲。其構造上爲一蛋形空心容器,上有一吹孔,邊有指孔。像橫笛一樣,吹出正確的音在於正確的唇舌運用法。指孔的數目從五至七不等,雖然現代的樂器可能有更多。傳統上塤只涵蓋一個八度。

麗蓮•朗才坡(Lilian Langsepp),中世紀豎琴(哥德豎琴)

麗蓮•朗才坡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她通過學習西方古典音樂(鋼琴、樂理和合唱團指揮)而開始她的音樂研究,且獲得愛沙尼亞國立音樂學院 (Estonian State Conservatory) 本科音樂學學位。在1994年,她開始定期地與拉豪•朗才坡(Raho Langsepp)參加早期音樂團體,例如 Via Sonora 和 FA Schola Ensemble。從1997年至2000年,她于瑞士的 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 進修西班牙巴洛克豎琴、西班牙管風琴樂曲和各種即興演奏風格。另外,自1996年,她對非西方音樂的興趣促使她不僅在中世紀豎琴上演奏各類亞洲音樂,且選修了北印度和中國音樂的研究院課程。2005 年她于愛沙尼亞音樂學院 (Estonian Academy of Music) 獲得音樂學碩士學位,她的碩士論文題爲《Diego Fernandez de Huete Passacaglia 中的調式與調性結構》。她不僅出席過古典期前豎琴的獨奏演出,還出席過大鍵琴、管風琴和古箏的演出,且擔任一個格列高利聖咏(Gregorian chant)團的執行人。她製作了許多錄音且參加了許多樂團的錄音。她現在任教于塔爾圖市的塔爾圖大學和Heino Eller 音樂學院]。

中世紀豎琴(哥德豎琴)

中世紀豎琴的世界在不同大小,形狀和弦數目方面驚人地豐富。用來此專輯使用一把仿製豎琴[Is it 一把豎琴 or 一張豎琴?](2000年由德國豎琴製作家 Eric Wilhelm Kleinmann)錄製。原琴保留在愛森納赫的 Wartburg Art-Collection,很可能原屬於著名吟遊歌手 Oswald von Wolkenstein(1377—1445)。此細長、哥德式的豎琴有26弦(聲域G — d'''),按自然音階調音。額外的半音可通過減短琴弦振動的長度來演奏。除其琴弦數目帶來的寬闊音域之外,Wartburg/Wolkenstein 豎琴另一特點爲其渾厚音色,且允許改變力度的演奏技巧。亦值得注意的是整個樂器配備的L形喇叭針(bray pins)允許演奏者奏出一種中世紀豎琴獨有的嗡嗡振動聲。通過改變L形釘的位置,可以較安靜地演奏豎琴,卻保持細膩而動態的風格。

海蘭娜•塢萊可欣(Helena Uleskin),鐘琴和中世紀長笛

海蘭娜•塢萊可欣精通大鍵琴,鋼琴,古典長笛,豎笛和巴洛克長笛,與手鈴和中世紀長笛。她畢業于塔爾圖大學的愛沙尼亞文獻學系,現在正撰寫相關于愛沙尼亞語早期音樂詞匯的研究論文。自2001 她在塔爾圖II音樂學院 (Tartu II Music School) 擔任音樂指揮同時任教大鍵琴課程。自同年她成為 FA Schola 成員。

鐘琴

雖然很少用來演奏早期西方音樂,許多中世紀的圖例描述成套的鐘。這些普遍顯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演奏它們。這裏使用的鍾琴(音域爲 A—f )上的鍾由1920年成立的瑞典家族商行 Morells Metallgjuteri AB 製作。該商行使用祖傳的鑄造和手工技巧。

 
音樂來源

倫敦大英博物館的附加29987號樂譜(約公元1400)

常稱爲London, BL. Add. 29987,此手稿爲我們對西方中世紀單音器樂的核心來源之一。數首長而非常有趣的「埃斯唐皮」(estampies)通過此手稿被保存了下來,而由此部分呈現了14世紀西方器樂的構造、音樂質地和裝飾音。我們今天知道阿拉伯音樂可觀地影響了歐洲音樂的發展。確實地,在這些埃斯唐皮中的確能感覺到一點中東風格。然而它們仍然明顯爲歐洲音樂。埃斯唐皮一般有四至五節,被重復兩次:先爲「開」(open)的結尾,後「閉」(close)的。下一節常常結合前一節顯著的一部分,這樣各節逐漸增加長度。第一節一般引入曲子的主要氣氛,第二節將曲子導入高音區,而第三節則將其導入低音區。作爲規則,各尾節有不同的拍子記號,常改變調式。此手稿內所有埃斯唐皮較長而充滿了半音階使用手法。現光盤錄音的音樂以此手稿的一份複件爲基礎。偶然的音長和音高變動來自個人喜愛和即興創作。

羅西抄本(威尼斯;又稱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Rossi 215; 1370

羅西抄本爲現存最早的意大利「新藝術」音樂來源之一。其敘事曲(ballate,一種義大利詩歌和音樂)音樂爲單音,而且很大程度上採用即興演出。

瑞納抄本(14-15世紀,巴黎,國家圖書館,Nouv. Acq. Fr. 6771)

瑞納抄本爲在14至15世紀初於帕多瓦或威尼斯複製的重要來源,含200多首義大利語、法語和佛蘭芒語的非宗教歌曲。在此光盤上我們特地包含了幾首複音曲子,來顯示「新藝術」複音曲目的激動性和快速的發展,相比於更著重即興創作的單音曲子。

潘賈提基抄本(14-15世紀,佛羅倫薩國家圖書館Panciatichi 26)

潘賈提基抄本可能为14世纪意大利音乐的最早重要来源(虽然其并非完全为意大利音乐)。

神奇秘譜(公元1425)

數首重要琴曲由更早的琴譜流傳了下來,但《神奇秘譜》爲含這些琴曲現存最古老的印刷的琴譜。從1280至1368年,中國由蒙古人統治,而此譜的出版爲明朝始祖的兒子之一朱權爲將古琴傳統恢復至其宋朝(960-1280)之日的努力。其64首琴曲(無一有詞)與13世紀杭州的一手抄琴譜集有關;其他琴曲直接歸源於當時居住那裏的琴家

 
古琴曲子簡介

楚歌

《楚歌》敍述了楚王子項羽(232-202)在顛覆和繼承秦朝的鬥爭中,被劉邦(247-195)的最後擊敗。在垓下的主要戰鬥前,劉邦命其士兵唱一首楚國的歌來使楚國兵思鄉。此主題遍佈整首琴曲。在戰鬥中失敗後,項羽逃走。一短段喚起項羽向其妾虞姬的辭別﹕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後她便自盡。最終一不和諧的段落喚起項羽自己在烏江邊的死亡(劉邦後創漢朝)。

瀟湘水雲

瀟湘水雲,歸源於著名的13世紀琴家郭沔(郭楚望),爲最受歡迎的琴曲之一,自1425-1946其間至少55本琴譜集流傳下來。湖南南部的九嶷山傳說爲帝舜之葬地。"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這使他記起南宋已不再控制中國北方,因此他創作此曲亦爲表達愛國忠心。但其序亦言:「然水雲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樵歌

樵歌,歸源於著名13世紀琴家毛敏仲,爲另一最受歡迎的琴曲之一,自1425-1946其間至少54本琴譜集流傳下來;有些琴譜有兩個版本。中國文化一直注重教育。同時,漁夫與樵夫常被理想化爲雖無正統教育卻深刻理解世界的人。他們常代表了遠離官場的自由生活。其序言:「是曲之作也,因元兵入臨安,敏仲以時不合。欲希先賢之志,晦跡岩壑,隱遁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隱焉。自以為遁世無悶也。」

獲麟

此曲收於《神奇秘譜》上卷,即朱權所稱「太古神品」。他無法找到能彈奏它們的人,便完全複製了他所找到的手稿版本。曲作者不可知,但其靈感來自關於孔子的一個著名故事。朱權原序言:「〈獲麟〉者,魯哀公十四年;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焉。折前足,載以歸。叔孫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而來哉?』反袂拭面,涕淚沾襟。叔孫聞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耶?』孔子曰,『麟之至也,為明主出也;出非其時,而見害。是以傷焉。』」

飛鳴吟

在《神奇秘譜》中,此曲分爲三段,無重復。因現有西方樂器相伴古琴,多部分爲突出不同的樂器聲而被重復。朱權就《飛鳴吟》寫:「是曲者,不知何人所作也,然曲之趣,言鴻之為物,知秋而南賓。唳乎霄漢,決雲萬里,翱翔四海。其志何大也!故壯其事而寓焉。」

 
節目: 大概時間

 
 
 
 
埃斯坦比塔舞曲(中世紀長笛、哥特式豎琴,鐘琴),
倫敦大英博物館,附加29987號樂譜(1400年)
8-9分鐘
 
 
 
楚歌 (古琴獨奏)
    神奇秘譜 (1425年)
5分鐘
 
 
 
 
瀟湘水雲 (古琴獨奏)
    神奇秘譜 (1425年)
6分鐘)
 
 
 
 
 
崔斯坦的悲歌,羅塔舞曲(中世紀長笛、哥特式豎琴)
    倫敦大英博物館,附加29987號樂譜(1400年)
 
 
 
我的先生,走開吧(哥特式豎琴獨奏)
    瑞納抄本(巴黎,14-15世紀)
 
 
 
 
高貴的階梯(中世紀長笛、哥特式豎琴)
    瑞納抄本(14-15世紀)
4分鐘
 
 
 
騎着馬(哥特式豎琴獨奏)
    羅西抄本(1370)
 
 
 
 
 
當我看(中世紀長笛、哥特式豎琴)
    佛羅倫薩國家圖書館潘賈提基抄本26(14-15世紀)
 
 
 
 
 
樵歌 (古琴獨奏)
    神奇秘譜(1425年)
8分鐘
 
 
 
 
飛鳴吟 (古琴、哥特式豎琴,鐘琴)
    神奇秘譜(1425年)
4分鐘
 
 
 
貝利卡的埃斯坦比塔舞曲(中世紀長笛、哥特式豎琴,鐘琴)
    倫敦大英博物館,附加29987號樂譜(1400年)
9-10分鐘
 
 
 
獲麟(古琴獨奏)
    《神奇秘譜》 (1425年)
5分鐘
 
 
 
曼弗雷迪納(中世紀長笛、哥特式豎琴,鐘琴、古琴)
    倫敦大英博物館,附加29987號樂譜(1400年)
6分鐘

The program may be revised again for future programs.10

 
備注 ((概述於
另一頁

1. 以上是金秋雨、中央音樂學院余志剛教授翻譯的。

馬可波羅時代音樂錄音(又稱「馬可波羅時代的音樂」)
此節目音樂已被錄成光盤。詳情見下﹕

於塔爾圖大學師範學院大廳錄製
(2008年一、二月)

Peeter Konks 錄音
Peeter Konks 數字編輯、原版

本冊正文﹕拉豪•朗才坡、唐世璋、麗蓮•朗才坡
編輯﹕海蘭娜•塢萊可欣
中文翻譯﹕金秋雨、余志剛
封面書法﹕崔世凱
封面與本冊設計﹕Helmi Marie Langsepp
封面與本冊排版﹕海蘭娜•塢萊可欣
攝影﹕Malev Toom、盛識伊
(返回)

2. 馬可波羅時代音樂﹕奧林匹克年音樂會的表演(又見本人演奏

2008年5月﹕在中國(北京/杭州)  五月十三日,下午7.30﹕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廳
五月十五日,下午7.30﹕北京大學南配殿(圖書館大樓)
五月十七日,下午4.00﹕
國家大劇院
五月十九日﹕杭州大劇院

2008年2月﹕春節表演(在愛沙尼亞;Festivitas Artium事件)

2月7日,星期四,下午7.00,塔爾圖師範大學表演堂
2月8日,星期五,下午7.00,塔林大學儀式堂

2007年12月﹕美國預演(紐約、普林斯頓、費城)

12月8日,星期六,下午3.30,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聖保祿小教堂 (地圖
    (第二節目﹕章紅艷琵琶演奏; 海報
12月10日,星期一,下午7.00, 新澤西普林斯頓,Christ Congregation地圖
    (普林斯頓古鋼琴中心推出;海報
12月12日,星期三,下午7.30, Hilles, 宾夕法尼亚州哈弗福德學院地圖, 5b
(返回)

3. 攝影﹕盛識伊請看更多的圖片)。
請注意古琴桌前的擴音器。聖保祿小教堂內的迴聲較大,但是柔弱的聲音卻不易傳達,因此音響效果並不平衡,會因為演奏者和聽眾的位置不同而變化很大。在音響效果平衡的演奏室內演奏古琴和哥德式豎琴(比現代豎琴柔聲)都無需擴音器,但在這小教堂中適量的擴音還是需要的。
(返回)

10. 2009年的演奏「馬可•波羅時代音樂English
唐世璋 (John Thompson)將偕同Fa Schola、古典打鼓音樂演奏家 馬傑羅 (Janno Mäe)一起參加9月3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亞歐文化藝術節」(First ASEM Culture and Arts Festival 2009; 見 English中文; ASEM 就是「亞歐首腦會議」[Asia Europe Meeting: Wikipedia])。行程晢定如下:

  9月5日(星期六,19.30)
 
北京音樂廳,團體演出和獨奏
  9月8日(星期二)
 
北京朝陽公園露天劇場(照片),閉幕儀式「亞歐民族音樂與歌舞晚會」
  9月10日(星期四) 團體演出和獨奏在寧夏銀川 (People's Auditorium of Ningxia)

更多詳情見英文網頁。但是,開幕式演出的海報上張貼了我們的演出照片,因此,我們到底何時演出,還不十分清楚。
(返回)

在朝陽公園露天劇場

 
返回頁頭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