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詞彙解釋
1 |
Website Glossary
|
此選擇性辭彙表爲一進行中計劃,含列表、定義與解釋性評論,分三部分:
1. 此網站使用的普通辭彙
2. 世界樂器辭彙
3. 音樂理論辭彙
在此網站上,我儘量照此詞彙解釋的定義或評論一致地用詞。在閱讀此網站上其他網頁時,時須查閱此頁,因這些辭彙之中很多在此站外的意義、性質和用法常會不同。其中一原因爲很多音樂辭彙的意思取決於它們指的音樂(見註腳)。有些辭彙在此主要因爲它們非普遍辭彙,或它們在此意義特殊(例如「調式的構成原則」)。有些很少有中文譯文(例如HIP)或英文譯文(例如「打譜)。還有些辭彙編入此頁因其雖然在一種語言內很明確,在翻譯時卻産生歧義(例如英文的「note」與中文的「調」)。
- 1. 此網站使用的普通辭彙(英文)
- 2. 世界樂器辭彙(英文)
- 二十史記音樂學家將世界所有的樂器通過發音方式劃分成五大類。此系統原爲霍恩博斯特尔(Erich von Hornbostel)與萨克斯(Curt Sachs)發展並發表於1914年。這些辭彙在英文裏的使用並不總是一致,而在中文裏則更加不統一。(部分譯文來自世界音樂文化)。
樂器劃分成五大類(第五是後來加的)﹕
- 弦鳴樂器 (chordophones 見下)
- 膜鳴樂器 (membranophones 例如鍋鼓等)
- 體鳴樂器 (idiophones 例如鑼、編磬)
- 氣鳴樂器 (aerophones 例如風琴、笛子)
- 機械樂器、電子樂器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struments 例如音樂鐘、電子琴)
弦鳴樂器劃又細分成五大類(第五是後來查明的)﹕
- 箏類 (zithers)﹕ 共振箱上縛琴弦,有時有中空的指板。包括琴、瑟、箏、扁琴等。
- 魯特琴類 (lutes)﹕ 共鳴箱上附加不共鳴的指板;弦橫跨兩者。包括琵琶、二胡、小提琴等。
- 豎琴類 (harps)﹕ 三角框形,其中一邊爲共鳴箱。弦從共鳴箱斜伸至對面。包括中國的箜篌。
- 抱琴類 (lyres)﹕ 四角框架,其中一邊爲共鳴箱。弦由共鳴箱下方垂直伸至其對面的橫欄上。
- 弓琴類 (musical bows)﹕ 弓形框架上縛琴弦。有時框架附上共鳴箱。
弦鳴樂器也可以由演奏方式而分類。多半是﹕撥彈,擦弦,或打擊,旦也有風力鳴響的。這些辭彙並無標準。
- 撥彈樂器,例如古琴、扁琴(都是撥彈箏類樂器 plucked zithers)和吉他(撥彈魯特琴類樂器 plucked lutes).
- 擦絃樂器(或拉絃樂器),例如小提琴、二胡(都是擦弦魯特琴類樂器 bowed lutes)和韓國的牙箏(擦弦箏類樂器 bowed zithers)。
- 打擊弦鳴樂器包括揚琴(舊稱洋琴)和鋼琴(打擊箏類樂器 struck/hammered zithers)。
(注﹕彈琴常作「鼓」琴。這似乎欠準確,但請看古琴「鼓」與「彈」的技藝源流演變。)
- 風鳴琴雖然在英文裏稱作「埃俄羅斯之豎琴」(aeolian harp),其實是一種風力擊響的箏類樂器。
魯特琴類和箏類樂器可以進一步分爲有弦枕(fretted)或無弦枕(fretless)。大多都有至少一琴馬(bridge;又稱琴碼、絃柱、絃馬),旦可以進一步分爲固定的或移動的(fixed or movable)。
- 弦枕是有些魯特琴類樂器指板上和箏類樂器共鳴器上的薄木條。一手在樂器一端撥弦時,另一手指將弦摁至指板上弦枕的另一端。用來確定音高,而一般是固定的。弦枕木相對爲概括性、現代辭彙,傳統中國樂的弦枕各有古名,例如琵琶的品。
- 琴馬將弦墊高到無法摁至共鳴器的表面。魯特琴類樂器單獨的琴馬一般稱爲弦馬,主要功能爲將聲音傳至共鳴器(彈奏魯特琴類樂器時手指按在指板而不是共鳴器上)。箏類樂器上琴馬用來確定音高,一般每弦需一琴馬,多可移動。傳統中國樂的琴馬各有古名,例如古箏的雁柱。支撐古琴弦之「岳」便是一種弦馬。
大多魯特琴類樂器有一片琴馬(平常稱弦馬)而弦枕可有可無。箏類樂器幾乎都有琴馬,但多無弦枕。
- 3. 音樂理論辭彙
(英文)
- 下爲相關辭彙在此網站上的使用方式﹕
- 音(tones)﹕特定音高的聲音(在英文裏常稱爲「notes」)
- 音符(notes)﹕用來表示音高的符號
- 音名(pitch names)﹕用來書寫這類音高的字母或數字
- 絕對音高(absolute pitch)﹕用於固定頻率的音(例﹕a'=440赫茲)。「Notes」一般代表絕對音高(但在我的五線譜裏不是)
- 相對音高(relative pitch)﹕指音名不說明音高的音(例如do re mi so la或1 2 3 5 6);相對音高名由其在音階上的位置而定。
- 調諧 (tuning;定音法?
- 相對定音(Relative tuning)﹕指使用相對音高的定音(例如「正調」﹕1 2 3 5 6 1 2)
- 音程(interval)﹕兩音高之間的距離
- 八度、八度音、八音度、倍頻程(octave)﹕這些辭彙指一個八度的不同方面。前三詞反映自然音階的八個音。「倍頻程」反映一個八度的較高音振動頻率爲較低音的二倍。如此,如a'=440赫茲,a(比a'低八度)=220赫茲。
- 音階(scale)﹕在一個八度範圍之內的一列音。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倍頻程可被分成任何數目的音。標準樂理只分出12音的原因與創音使用的「五度相生法」與「三分損益法」有關(又見於三分損益法相比於畢達哥拉斯法下論述)。 應注意有些音樂,如用印度尼西亞的甘美朗(gamelan)樂器彈奏的樂器,完全忽視這些數學關係。此外見下文。
- 半音階(chromatic scale)﹕由上提及的五度相生法所創的所有12個音,在同一倍頻程內組織(共13音,第13音爲八度音)。
- 半音(又稱「小二度」;half tone, semitone)﹕一個半音程爲半音階內的兩個音之間的距離。
- 全音(又稱「大二度」;whole tone)﹕一個全音程相當於兩個半音程。
- 七聲音階(heptatonic scales)﹕使用七音的音階(八度音不算)。
- 自然音階(diatonic scales)﹕一種七聲音階,由上論及的五度相生法所創的前7音組成(8個音,第8個爲八度音),這類音階共有7種,如下。
- 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s)﹕使用五音的音階(八度音不算)。
- 視唱、視唱練習 (solfeggio)﹕着重元音或阶名的声乐唱法,其练习曲。
- 大調五聲音階(major pentatonic scale)﹕一種五聲音階,含由上論及的五度相生法所創的前5音,排列在一個倍頻程內。此音階有時被稱爲「鋼琴上的黑鍵」。這些也可與C、D、E、G、A相比較,但似更適於使用相對音高來解釋﹕do-re-mi-so-la或簡譜中的1-2-3-5-6。
- 中國五聲音階(Chinese pentatonic scale)﹕就是大調五聲音階
- 單音音樂(monophonic music, monophony)﹕只含一旋律線條(包括八度)的音樂。
- 多聲部音樂(「multiple-phonic music」)﹕含有同時演奏多於一個音符的音樂。「Multiple-phonic music」在英文裏並非確立的辭彙,但我不知更恰當的詞(有時可使用「counterpoint」;又見「multiphony [Wiki」])。多聲部音樂分爲三種﹕複音音樂、和聲音樂和支聲音樂。
- 複音音樂(polyphony)﹕一種多聲部音樂,每一聲音被看作單獨的音樂線條或單獨的旋律(如此它亦可稱作橫向多聲部音樂)。
- 和聲音樂、主調音樂(homophony)﹕一種多聲部音樂,同時演奏多於一個音符,但不分爲單獨的音樂線條而是形成和絃(縱向多聲部音樂);這裏的中文辭彙似乎無一致的使用方式,但主調音樂可能詳指一種和聲音樂,其自從大約公元1750年便爲西方古典音樂的主要特色。
- 支聲音樂(heterophony)﹕一種多聲部音樂,兩位或更多演奏者演奏同一旋律的不同奏法,通常爲即興式。雖然這似爲傳統中國音樂的主要特色,它在西方古典音樂裏很不常見。又稱支聲複音,異音式音樂,異聲音樂等。
- 調中心音(tonal center)﹕旋律一直返至的音(與其八度音)
- 調主要中心音(main note;見表格)﹕一首曲子的主要中心音。一首曲子的主要中心音通常為整首曲子與它大多段的結束音。
- 調次要中心音(secondary note)﹕旋律內的第二(有時第三)普遍的中心音。一首曲子的次要中心音通常為許多樂句和有些段的結束音。
- 三度(三度音;third, third note)﹕這可指任何其他音以上的三度音,但通常指七聲音階第三音符或一個中心音上三度。此分爲兩種﹕小三度和大三度(見下)。
- 小三度、大三度(「flatted thirds」與「whole-tones thirds」)﹕似乎沒有標準辭彙to describe this note relationship,但這些辭彙需要用來解釋早期琴音樂的一個重要特點(見分析)。這關於一個特定的三度音是高於調中心音兩個全音或一個半全音。如是高兩個全音則這裏稱「大三度」(whole-tones third),如高一個半全音則稱「小三度」(flatted third)。
- 三音程(三度音程﹕third, third interval)﹕兩個相隔兩個全音或一個半全音的音符之間的音程。在英文裏「音程」和「雙和絃」之間似無明確區別(見下)。
- 雙和絃(diad)﹕兩個同時演奏的音符;在英文裏「chord」,即「和聲」,一般指同時演奏三個或更多的音符。
- 三度和絃(third diad)﹕相隔兩個全音(大調雙和絃)或一個半全音(小調雙和絃)的雙和絃。
- 三和絃(triad)﹕由三個音符組成的和絃;自約1600,西方音樂大部分可通過三和絃關係來分析。爲此最重要的兩類和絃爲「大調三和絃」(通常簡稱「大調和絃」﹕下爲大調雙和絃,上小調雙和絃)和「小調三和絃」(通常簡稱「大調和絃」﹕下爲小調雙和絃,上大調雙和絃)。
- 3本位音(3♮[♮]; 3 natural):同還原音。「還原」強調還原號只適用於在該音(這裏爲3)上次出現時被變音記號修飾過的情況下:3升或3降(3#或3b). 這裏提到它主要是爲了提示3本位音 可爲大三度(例如 1 = C 而 3本位音 = E)或小三度(例如 1 = A 而 3本位音 = C)。
- 純律三度(natural third;見純律定音):如果一個中心音的音高爲 X,其五度相生律(畢達哥拉斯法)的三度爲 81/64X,純律三度爲 80/64 = 5/4X。這樣,如果 1 (do) = 64赫茲,五度相生律的三度 = 81 Hz,純律三度 = 80 Hz。
- 全三音(tritone)﹕三個全音音程,又稱「增四度」、「減五度」。中文可能來自日文的。
- 節拍 (rhythm): Chinese version not yet available; see also
維基百科), etc.
- 調式(mode, modal, modality)﹕「調」本身可表明多種意義,包括調式,調子與定音法。在英文中,「modal」常指遵循與西方古典音樂內不同和聲構成原則的音樂(見下),即早期音樂音樂、非西方音樂和多種流行音樂。它可能有其自己的調式規則。明初琴曲調式也便尋找古老中國音樂的調式構成原則。
- 調子(key, melody)﹕這裏「調子」指英文的「key」(見下),在音樂中特指遵循西方和聲構成原則的調式(見下),但又見調子和操弄。
- 關係調(就是關係調子﹕related key)﹕兩個調子的關係密切度由其共有音符數目而衡量。關係最密切的調子爲一個大調與其關係小調:它們使用完全相同的音符(例如 c d e f g a b 與 A B c d e f g)。關係其次密切的調子爲主音與其屬音或次屬音:它們七個音符裏共有六個(例如 c d e f g a b 與 G A B c d e f#)。
- 轉調(modulation)﹕
西方共曉時期音樂的轉調應爲轉至關係調。最常見的兩種這類轉調爲﹕
- 從主音(tonic)上五度至屬音(dominant);更準確的應形容爲從主和絃(tonic chord)至屬和絃(dominant chord)。
在大調子與其關係小調子
早期琴音樂可改變中心音,最常見爲上五度,最常見的為上五度(例如 1 至 5)或從 6 至 1。這與這兩種西方轉調類似。
- 移調(transposition):一般定義爲用與正常不同的調子記錄或演奏一首曲子;見進一步細節。其有時譯爲「變調」,但5/535一古代定義稱「變調」與「轉調」相同(見上)。9/1326轉調亦在早期文獻內提及,但未涉及變調)。這可能爲此二詞的現代用法帶來混亂。
- 和聲構成原則(rules of harmony)﹕此詞主要指西方音樂應遵循的特定和聲規則。這些規則在各時期可能不同。
- 調式的構成原則(rules of modality)﹕此詞在此作爲「和聲構成原則」的相應習語。此詞可指任何遵循自己特定調式規則的音樂。因此印度的拉格(raga)調式系統(例如興都斯坦式的;見百度百科)的所有調式規則一起可稱爲其「構成原則」。在我從明代琴譜打譜的工作中,我發現一些限定這些古琴音樂的調式規則,但它們還不夠詳細到可以稱爲「構成原則」。
-
七個自然音階,通過參考鋼琴鍵盤而分析(英文)
現代音樂分析(中文或英文)常參考鋼琴鍵盤的88鍵。這些88鍵合起來奏88個音符,但只有12個有獨特的名稱。「中音C」下的12個琴鍵(爲易於分析音樂,常作「c'」)如下(亦在右鋼琴鍵盤上)﹕
七個白鍵﹕ c、d、e、f、g、a、b(其次c'「中音C」)
五個黑鍵﹕ c# (=db), d# (=eb), f# (=gb), g# (=ab) and a# (=bb)
注意鋼琴白鍵只是爲方便參考。鋼琴一般調音至A的音高爲440赫茲。這將c'(中音C)作爲260赫茲。但是,在此討論中(和在我的五線譜內)C其實指do,即相對音高.
演奏任何13個連貫的琴鍵(音)給出半音階中的12個半音音程。此序列的第1和第13音形成八度音,即倍頻程。在西方古典音樂裏,一個八度音階一般爲自然音階,含八個音符,之間爲七個音程﹕五個全音音程和兩個半音音程。再一次用鋼琴做參考,理論上來說有七個不同的自然音階,每個由鋼琴的七個不同白鍵開始。這些音階只使用連貫的白鍵,因此每個音階的全音和半音序列不同(見下)。現在這七種音階各有一相關的調式名稱,來自一早期調式系統,稱「教會調式」;這些名稱又來自古希臘樂理。這裏的音譯反映各調名原希臘地名的起源;他處使用其他音譯方式,如大調、多里安、弗利吉安、利地安、米索利地安、小調、羅克里安):
考慮到這一問題,七個自然音階的相關音程序列,包括各自的現代調式名稱,如下(英文)﹕
|
從c以上的白鍵音階(do,伊奧尼亞調式「Ionian」) ﹕
從d以上的白鍵音階(re,多利亞調式「Dorian」) ﹕
從e以上的白鍵音階(mi,弗里幾亞調式「Phrygian」)﹕
從f以上的白鍵音階(fa,利底亞調式「Lydian」) ﹕
從g以上的白鍵音階(sol,混合利底亞調式「Mixolydian」)﹕
從a以上的白鍵音階(la,艾奧里亞調式「Aeolian」) ﹕
從b以上的白鍵音階(ti,洛克里亞調式「Locrian」) ﹕ |
全-全-半-全-全-全-半(大調音階、大調調式)
全-半-全-全-全-半-全
半-全-全-全-半-全-全
全-全-全-半-全-全-半(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
全-全-半-全-全-半-全
全-半-全-全-半-全-全 (小調音階、小調調式)
半-全-全-半-全-全-全
|
但是,在所稱「共曉時期」(Common practice period,約公元1600/1650 - 1900)期間,西方古典樂理只看重這其中兩種音階,即鋼琴白鍵從c至c'和從a至a'。這兩種音階的重要性尤其來自它們爲唯一有常見英文名稱的音階﹕「major scale」和「minor scale」;它們相對的中文名爲「大調」和「小調」。
用「key」指一類調式(沿此含義這裏稱「調子」)強調西方音樂裏鍵盤的重要性﹕英文使用大調寫的音樂稱「major key」;使用小調寫的音樂稱「minor key」。另五類調式在約1600年後的西方音樂內多不再使用。今天,英文裏稱使用其他自然音階的音樂爲「modal」(這裏稱調式)。相符地,在講關於早期西方或非西方音樂時,不應論「keys」而是「modes」。在中文裏,可用「調子」指 「key」,而「調式」指「mode」來作分別。但是,「調式」和「調子」兩者都爲現代辭彙而並不總一致使用。
註腳(簡略的作品名在
另一網頁說明)
1.
此辭彙表之理由(English)
我寫此網頁一是爲了促進我自己對可能相關的術語的瞭解,二是幫助我決定使用哪些辭彙和如何翻譯它們。在向現代讀者解釋傳統中國音樂時,是否應試圖使用傳統漢語辭彙?第一個問題是像「音程」(interval)、「音階」(scale)和「音符」(note)之類的基本辭彙在文言文無法找到。許多這些概念在早期文章中論述,但所使用的文言辭彙現常不一致地使用而造成混亂。同時,最普遍的西方辭彙原用於分析所謂「共曉時期」(約公元1600/1650 - 1900)的西方古典音樂。這類辭彙常常不一定適合傳統中國音樂或甚至更早期西方音樂。
幸而現代西方對早期和非西方音樂的興趣促進了比傳統中國或西方辭彙更加廣泛的辭彙。可惜不少這些辭彙尚無公認的中文譯文﹕例如基本辭彙如HIP(復古風格演奏),和世界各類樂器的辭彙(中文、英文)。
就此情況,我惟所能做的是在此解釋我在此網站上所使用、翻譯的辭彙,而儘量一致地用詞。
(返回)
返回古琴目錄